首页
道德观察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视频讲堂
公益短片
德育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德育 > 道德观察 > 正文

“给年轻人让座”中的双向尊重

近日,郑州20多位老人走上街头,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他们的理由是,年轻人上班辛苦,压力大;而老人反正退休了,不必在高峰期凑热闹,而且站累了回家一歇就恢复了。

调查显示,大多网友认为,无论让座与否,老人与年轻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和相互尊重才最重要。

让座话题,总是聚讼纷纭,成公众谈资:从“孕妇让座”到“老人发‘让座红包’”,从“腿残小伙未让座遭掌掴”到“老人为抢座大打出手”……集结在让座主题上的纠葛,俨然是世态镜像的投射;在舆论场中,它也动辄激起口水战。

在此情境中,老人倡议“为年轻人让座”,无疑充溢着温情。在座位资源相对稀缺,面临“僧多粥少”式分配困境的语境下,这些老人通情达理,倡导换位思考、节制礼让,委实值得赞许。它凝聚着善意,温暖人心。

20多名老人走在街头,举牌倡议“给年轻人让座”,在时间选择上,不无讲究:就在前几天,媒体还披露,在郑州,一名女孩因为没给一名60岁左右老年人让座,遭其揪住头发暴打。这种弱者互伤,加深了社会戾气,也造成信任内耗。而老人们的温情倡议,像是对此的理性呼应:让座,需要双向的道德汇流,要多些体谅。

考虑到年轻人辛苦疲乏,所以老人们呼吁给年轻人让座,讲求的是人际的相互包容,凸显出宽厚的长者情怀。事实上,礼让谦逊的涵养,也正是公共生活中的必需品。有了包涵与理解,才能减缓“个人本位”张力下的摩擦。

毫无疑问,在公交、地铁等公共场合,倡导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是文明社会的常识。其初衷,是践履“尊老爱幼”“关怀弱者”等原则,营造有热度的公共生活。遗憾的是,权责含糊、道德失落,使得某些人误读了让座问题上的权责分界:或是觉得座位就该“先到先得”,或是认为给老年人让座是一种强制性义务,不让座,可诉诸暴力胁迫。

事实上,这样的认识背离了理性认知:让座是一种美德,不让座也是一种权利和自由,未必就一定等于公德沦丧。让座的道德诉求,未必就高过不让座的现实需要:比如有小伙子当时疲累不堪,只想坐着休憩一阵,没给老人让座,我们没理由挥起道德皮鞭,或居高审判,更不该施以拳脚。老弱病残孕应该得到关照,但将年轻人跟“强者”挂钩,不由分说地赋予让座责任,未必就合乎情理。

座位是公共资源,它应优先满足最需要的人,而非简单地以“尊卑长幼”为标准。更何况,有些老弱病残行为独立,不愿接受同情性的让座。

老人倡议“给年轻人让座”,究其意图,不在于按年龄划定座位归属,而是申明“恪守本分”的规则:对座位的需求次序,不可以年龄长幼划分;对未让座的年轻人,也不应施加暴力。让座始于规则恪守,也要靠道德自觉。

“给年轻人让座”,体现出对等尊重。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对公共生活逻辑的梳理:需求总是多面的,谁也不应垄断道德话语;不让座的权利与让座的善意,都应被呵护,而打通二者隔阂的,是规则的明晰与双向的理解。

分享到: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5-02-28  7337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