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观察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视频讲堂
公益短片
德育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德育 > 德育专题 > 正文

国人“不文明”的深层原因

8月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了关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认为,旅游活动中“不文明”行为主要表现为“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

以上现象,有些更多的是个人原因,如乱丢袋子、果皮、烟蒂和包装纸等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的行为,通过提醒、惩戒是能够解决的。从旅游,尤其是出境游这个点上抓公民文明素质,也抓住了要害。但其他不文明现象是另有原因的,是缘于深层的国情背景和文化、道德环境。这类“不文明”是要打引号的,并不是真的不文明。

首先,中国长期的贫穷和资源短缺。客观上造成了国人“挣抢”的行为方式。挤公交车,看起来固然“不文明”,但你如果要做谦谦君子,上了车十有八九是没有座位的。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期,就不是没有座位的问题了,而是5趟车过去,还没能上去。同样,在夏季城市拥挤的公交车或地铁车厢里散发着让人不快气味的农民工,显得那么不“文明”。可又有谁关注过农民工的洗澡难问题?如果让捂住鼻子的文明人过上几天农民工的生活,谁能保证身上的气味还是那么“文明”?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计划生育,为资源的相对丰富提供了筹码。如果有些地方具备了相应的硬件环境,就有了改善“资源紧缺类不文明”的经济基础,否则,单纯的提倡或惩罚,效果肯定不好。

其次,是中国较长时间的“左”的社会政治环境,特别是“文革”斗争文化的影响。在当时,“讲卫生”是资产阶级情调;“守秩序”是缺少革命精神;“说实话”就可能进牛棚甚至监牢。教训惨痛!真话都不敢说,更谈不上礼仪。礼仪是从容的表现,是内心和谐的外在延伸。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善,双赢和共赢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对于生态保护的提倡、对可持续发展的强调,以及和谐社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描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善。在这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提倡、做法和媒体的导向非常重要。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

最后,是文化和习俗的中西方差异。譬如“小费”问题,我们和西方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前不久,在笔者办公楼的1楼大厅,一名保安请求我做一个外国女士和他之间的翻译,原来这位英国女士找不到XX后街的XX旅馆了。笔者自告奋勇用让她把约30斤的旅行袋放到自己的自行车上,并送她过去。路上她主动介绍了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年龄和旅行路线。到目的地后,还一定要给我小费。被我拒绝了。

看到别人指责中国人在国外接受服务不付小费的“不文明”行为,笔者认为是一种误解,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传统,相反,给别人尤其是熟人“帮忙费”,会认为是看不起对方,是侮辱别人的纯洁动机。中国人是含蓄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很浓,不会在陌生人面前主动介绍自己。这是中西方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应当是“入乡随俗”。

另外,我们的文化不仅是含蓄文化,也是集体利益之上的文化。个人的尊严和需求常常被忽略,不仅忽略别人,也忽略自己。改革开放后,公民意识和个性张扬得到初步认可,但依然任重道远,假道学仍有很厚的根基,而真人性被无知者诬蔑为“真小人”。

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3100万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出国游代表了国家的“国格”。为了不落下“丑陋中国人”的名声,标本兼治和重点突破,需多管齐下。

分享到:
来源:新华网  2015-05-17  25141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