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观察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视频讲堂
公益短片
德育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德育 > 德育课堂 > 正文

人应常怀“诚”“敬”之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新科技带来的社会革命,人们日益接受了一些物质享乐思想和利益追逐思想。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讲,这种思想并没有错,但是,人们在利益中往往过分地追逐,在享乐中往往过分地沉溺,以至于原本合理的欲望走向了反面,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和精神的家园。孔子讲:“过犹不及”,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真理往前迈一小步就成了谬误”,凡事超过了度,都会走向反面。所以当今人们慨叹:“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贫乏了,幸福指数降低了”。如何解决人民精神上的“异化”?常怀“诚”“敬”之心,是最好的自救良方。

所谓“诚”即是“真”和“实”两字含义的叠加。“真”就是保持生命的本质状态;“实”就是和认识对象零接触。“真”所以不“伪”,不“邪”;“实”所以不“浮”,不“虚”。现在好多人就是过不了“真”“实”关,在物质享乐面前,加剧欲望的膨胀力,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在利益诱惑面前,丧失理智的判断力,背本逐末而不能自知,最后在“自我异化”中茫然叩问“生命意义何在?”其实生命的本质并不复杂,守住几个字就够了,守住“真”,就能自知,就能平淡,就能从容,就能在物质欲望面前理性面对,就能在复杂人际中不乱方寸;守住了“实”就能自信,就能阔达,就能稳重,就能在利益诱惑面前轻松拒绝,就能在纷扰喧杂中穿透真相。

要做到“真”,就要自知。自知就是对自身状态的真实观照认知。老子云:“自知者明”,一个明智的人首先是一个自知的人。要自知就要把目光多投向内在的自我,多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用本真的自我来观照世界,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物质欲望面前自然也就有了一种拒绝诱惑的“定力”。要做到“实”,就要在“真”的基础上,和客观对象零接触,怀着虚静的心情客观地加以研究,不“浮”,不“虚”。“实”事真实思想的获取源泉,是改造世界的力量源泉,是认识自我方法源泉。在“实”中,才能沉住气,虚住心,静住虑,潜住思,和认识对象零接触,在客观观照中,把握对象,从而把握规律,更好的改造对象,为我所用。人类的每一项伟大创举,无不是实实在在获得的,无不是真真切切达到的。

所谓“敬”,就是常常怀着一种畏惧心理,这种畏惧不是害怕。而是孔子讲的“临时而惧,好谋而成”,是对外界对象的一种敬畏心态,表现在思想行动上就是不懈怠,不散漫,不折腾。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势征服姿态,会酿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从而酿成人与自我关系的破裂,最终人类不但会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还会失去上帝赋予的精神世界。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人能有一种心理的敬畏,有一种理智的约束,怎么会被物质诱惑所征服呢?“敬”就要求不要用征服者的姿态面对外物,也不要用散漫懈怠的状态消极混世,而要把人生的责任肩负起来,把历史使命承担起来,诚如《论语》中所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有了道义的支撑,有了责任的承担,人就能超越浅薄的利益陷阱以及庸俗的物质诱惑,以高尚的姿态屹立于世。

外在而言,浮躁、虚伪、散漫、懈怠、折腾等不良思想和行为都是源于责任的缺失,内在而言,是源于自我认知的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力乃人民赋予,自然就人该为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现在的个别党员干想到的是自己的私人利益,他们既缺乏对权力根源的认知,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在行使权力时,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种浮躁、虚伪、散漫、懈怠、折腾等不良思想和行为,说白了,都是一个“私心”在作怪。守住“诚”“敬”之心,牢记责任使命,就打破”名”“利”关,做一个清白坦荡的人。

分享到:
来源:贵州文明网  2015-03-10  25824 0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