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观察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视频讲堂
公益短片
德育专题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德育 > 德育课堂 > 正文

灾难砥砺我们不屈不挠追逐中国梦——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前夕

当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而信心百倍、奋勇前行的关键时候,四川芦山地震突袭而来。中国大地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的又一次重创,大自然再次考验着伟大复兴征程中的中国人民。

多难兴邦。面对灾难,我们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同心同德、自强自信、科学高效、人民至上,再次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再次创造了抗击灾难的中国奇迹,再次奏响了砥砺奋进的雄浑交响。事实又一次证明: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大灾大难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前进步伐。

抗震救灾再次推助中国精神升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历经磨难终未改、不屈不挠永向前的品格的凝聚与集纳,犹如黄河长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召唤着中华民族愈挫愈勇、昂首前行。这次芦山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就像5年前抗击汶川特大地震感天动地的场景一样,无处不体现出中国精神的凝聚力。山河破碎但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没有破灭,大地疮痍但重建美好家园的期盼没有丧失,灾区人民始终坚信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力量。正是靠这种信念和精神,芦山不惧、雅安雄起,穿越灾难、砥砺奋进。

集合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中华民族凝聚起磅礴力量。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力。在华夏这块炽热的土地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振兴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家国一体”爱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旦民族有难就义不容辞地赴汤蹈火。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深刻体现了仁爱友善互助的思想,也激发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道义责任。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这样的民魂,关乎民族兴衰、国家成败。中华民族精神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得到突出展示,这次芦山抗震救灾又充分彰显。从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决策部署到全国公民踊跃捐款捐物献血,从人民军队飞驰前线到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从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到灾区群众自救互助,从工程人员抢通保通到志愿者无私援助,从社会各界筹措物资到大小企业伸出援手,从废墟上飘扬的党旗国旗到“朋友请喝口水再走”的标语,无不真切地体现出祖国有难、全民担当的“民族魂”、“中国心”。灾难是一场考验,考验着中华民族的爱国意志;灾难是一次检阅,检阅着中国人民的民族大义。没有什么比灾难突降更能熔铸人们的爱国意志,没有什么比患难与共更能展示我们的民族团结。芦山地震的救援过程,再一次使中国人民在灾难中懂得家国一体的意义、同心同德的重要、众志成城的作用。这无疑是“中国精神”的又一次升华。

行进在时代精神大道上,中国人民激发出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也是我们抵御自然灾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制胜法宝。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抗震救灾奠定了坚实基础。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我们用17600亿元巨资,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不仅兑现了再还人间一个锦绣巴蜀的庄严承诺,而且实现了四川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这次应对芦山强烈地震,又一次展示出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震后几天之内中央和四川省已向灾区拨付补助资金25亿元,各种救灾物资源源不断涌向灾区,各种先进救援、医疗、生活设备汇集灾区。在汲取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救灾经验基础上,国家在救灾体制、救灾方式、救灾管理、救灾手段、联动机制及救灾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响应、救灾救援、危机处理、恢复重建等机制,各种社会资源的调动和组织也更加科学有序。国家不断加强防灾减灾法律制度改革,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法制精神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还体现在开放式救灾,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公告天下,及时公布最新灾情统计和救灾进展,使公民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

抗震救灾再次展示中国力量强大

马克思曾说:“我们知道个人是微弱的,但是我们也知道整体就是力量。”中国力量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成果积累叠加而形成的历史穿透力和社会整合力,是同心相向、同道相行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整体力量,是13亿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团结凝聚起来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在常态生活中表现为一种韧力、毅力,在灾难突袭时表现为一种拯救力、愈合力。每当国家遭遇区域性、局部性灾难的时候,可以迅速调集全国资源,聚合民众力量,构筑成强大的抵御灾难、抗击灾难、战胜灾难的铜墙铁壁。

国家力量主导形成抗震救灾的坚强支撑。国家力量是国家实力的展现、全民意志的集合,是其他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从汶川到芦山,抗震救灾充分体现了中国国家力量的强大。抗击汶川特大地震和灾后重建,我们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创造了人间奇迹;芦山抗震救灾,国家力量再次显示出强大威力。这种威力,体现在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力:党和政府迅速反应、科学部署、统筹协调,全力调动全国各方力量抗震救灾,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指示,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千方百计防止次生地震灾害的发生;李克强总理当日下午飞抵灾区,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灾区各级党政领导及时奔赴一线指挥。这种威力,体现在人民军队的顽强战斗力:震后10分钟,成都军区及四川省军区同时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武警四川总队所属官兵就近开展救援,在第一时间迅速开通陆地救援通道和空中生命通道,争分夺秒投入抗震救灾,为生命救援赢得宝贵时间。这种威力,体现在职能部门的高效行政力:卫生、民政、交通、国土、通信等部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展开救援工作。这种威力,体现在基层党委政府的坚决执行力:灾区组建了3200支党员突击队,涌现出一大批“救命书记”、“拼命乡长”等先进典型。这种威力,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力: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应用技术和先进防灾减灾设备,在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可自由变形进入复杂坍塌区域的搜救机器人、“空中指挥官”旋翼无人机、航天“动中通”应急车、一次能充满200部手机的高能量电池等科技设备立下奇功;天基信息系统、远程联络等高新科技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威力,体现在依法防灾救灾的法制保障力: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一系列防震减灾、应对突发事件法律法规,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社会力量协同汇聚抗震救灾的巨大合力。社会力量是中国力量的生力军,中国力量最广泛、最具体、最生动地体现在社会各界的集合协同之中。抗击汶川地震,中国人民的大爱曾经感动世界,这种大爱在抗击芦山地震中进一步延续和张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全社会的细胞立即激活,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国有企业、民营公司、志愿者和普通民众都立即行动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展现出中华民族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超强凝聚力。这种全社会自我动员、自觉行动、自愿救援的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灵魂血脉的清醒表达,是中国公民无私慷慨的真切体现。它超越一己一时的物欲功利,上升为民族大德、国家大义,展现出中国特色的公民精神。电信部门将数万名灾区欠费用户的手机开通,充分保障通信畅通;金融机构简化业务流程,方便灾区群众即时取款;成都市民踊跃献血,市血液中心开设的11个献血点不到一天就采满血库;中国好人、江苏“磨刀老人”吴锦泉将两年所攒的2224枚硬币捐给灾区;汶川地震断腿女教师廖智戴着假肢到救灾一线送粮送衣;贵州籍女志愿者汪策在运送药品途中不幸牺牲……这一刻,万千群众的无疆大爱涌动灾区,平凡英雄的非凡作为感动世界。神州大地处处涌动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处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强大力量。

抗震救灾再次印证中国制度优越

灾难的发生不分国度,但应对灾难的方式和结果却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迥异。近年来,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印尼、海地等发展中国家,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面对灾难,不同国家政府的关切度、民众的参与度、救灾的深广度及其实际效果各不相同,而中国总以高效而务实的作为赢得世界的高度赞誉。汶川和芦山两次抗震救灾中,科学的决策体系确保指挥畅通,强大的动员体系确保举国响应,有力的执行体系确保令行禁止,完备的组织体系确保运转有效,充分的保障体系确保应急需求等,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如阿根廷外交部公告所言:“中国是全世界勇气和进步的榜样。”

举国体制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这次芦山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印证,让世人信服。党的坚强领导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地震刚一发生,党中央国务院立即作出部署,启动抗震救灾I级响应,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迅即成立,全国上下紧急行动,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合作”的抢险救援工作机制。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入村入户入房,确保不漏一人,实现救援全覆盖;尽心竭力救死扶伤,最大限度地减轻伤员的痛苦、降低致残率,救治费用一律由政府保障到位;震后第5天,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正式启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作用:党中央部署果断,全国人民响应广泛,人民军队驰援火速,“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立刻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效率、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实力雄厚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手长衣袖短,家厚底气足”,汶川和芦山抗震救灾,我们之所以能够沉着应对、迅速响应、有序有力、科学高效,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持续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确保了抗震救灾的物资需要。这次抗震救灾中,紧急调动数万救灾抢险人员,紧急调配数十亿救灾资金,紧急运送大量充足的食品、衣被、帐篷等生活品和燃油、煤炭等急需物资。中央和地方财政不仅拨付专项救助资金,而且实施对灾区伤残人员医疗免费、灾区群众每天补助10块钱1斤粮、遇难人员抚慰金一次性补助、紧急转移人员一次性过渡费用等政策。这样大面积、大额度的灾后救援资助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事实再次印证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

价值观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民族的文化积淀在关键时刻会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巨大威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成果化作抗震救灾的强大精神支撑力量,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为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共御灾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社会各界倾情参与、灾区人民自救互助的感人景象:一队队子弟兵、一支支医疗队、一群群志愿者不断奔赴灾区;一批批救援物资源源不断运向灾区;一幕幕冒险营救、募捐献血场面感人至深;全国人民踊跃捐助,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灾区的支持。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成的共同特质、激发起的共同意志,为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地震震得垮房屋桥梁,震不断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地震撼得动高山大川,撼不动中华儿女追逐中国梦的坚强意志。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已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分享到:
来源:光明日报  2015-03-10  6631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