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一”逐渐演变成“小长假”、“黄金周”的代名词,指称着旅游高峰期、道路车辆拥堵、景区爆满,引发营销商机、拼假攻略的谈论,以至成为拉动内需的惯用推手。消费,正在掩盖劳动,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主流视角。人们越来越多地发问,为什么假期总是难以带来如期的休息与放松,而节日也越来越失去应有的标志价值。“五一”,一个历史性、国际性的劳动者的节日,如何以仪式感的存在,提醒这个社会,关注劳动者,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的收获和幸福,仍是不容忽视的重大命题,是实现“中国梦”绝不能绕开的社会基础。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生发自劳动群众的内心,话语权本应掌握在他们手中,而资本作用下的重商主义与消费文化愈演愈烈,营造出乱花迷眼的氛围,这实际产生了一种隐形的骗取。目光盯紧消费者的钱袋子,便无暇顾及劳动者的心窝子;对假期的吐槽与遗憾,不是简单的社会心理现象,当劳动者“被转身”而成消费者,劳动的本质被架空和扭曲,错乱的是发展的方向与目的,透支的是发展潜力,动摇的则是社会立足根本。不正当的权力处处寻租,成为劳动者充分收获劳动成果的拦路虎,造成的是更为恶劣的掠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来自劳动者的创造,应是劳动者的福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有所得,这些朴素的规律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社会无疑是荒谬的。权力行使者不能凌驾于劳动者、社会价值创造者之上,社会运行机制必须时时匡正。
新一轮城镇化仍然被作为国家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曾经以物为本的城镇化质量低、不可持续,并产生了2.6亿农民工这个庞大的过渡性群体,几乎成为十年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而严肃的问题。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自身长期处于夹生层的农民工,长远生计难以保障,无法分享城市的公共服务,分享那些往往更多地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付出的劳动成果,这个阶段性现象一天不结束,对于劳动者的尊重就一天无从谈起。城市居民和进程农民工之间的利益调整,不能被视作劳动群众“内部矛盾”,它的制度层面的原因,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韧性去触及、去改变。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财税设置、行政审批管理、金融创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种种制度改革任何方面、任何细节,都必须以劳动群众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能再走弯路。
这个“五一”,因为多部法律和部门规章的正式实施,而有了更多现实和具体的意义。饱受期待而经历27年筚路蓝缕之路的《精神卫生法》,在收治自愿原则、划清鉴定责权、规范鉴定程序等方面做出了重大努力;我们再也不愿看见精神病冤案的发生,再也不愿看见部分基层公权力强行将上访户等抗议民众“被精神病”的荒诞事件发生,也不愿看到真正的精神病人得不到救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法律无小事,法律与伦理给予人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只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灌注到每个人心里,放心的生存、积极的劳动才有可能出现。
劳动最光荣,劳动的荣誉感和满足感是一个清正、向上、和谐的社会的显著标志。关于劳动的价值观应该成为衡量社会动向的信号灯。事情并不复杂,“中国梦”正是千万劳动者共同的梦,期望这个美好的梦想会一直走在实现自身的正确道路上。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