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
道歉是向对方释放善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光明磊落行为,是有教养的表现。日常交往中,由于言行不当,冒犯了别人,给别人造成不便、损失、损害、伤害等,应当主动道歉,并对被冒犯者做出必要补偿。道歉、认错、主动示弱,常会感到不自在、有失自尊。这就是自己对所犯过失必需付出的代价。触犯了别人权益,却不哼不哈,扬长而去,甚至百般抵赖、胡搅蛮缠,是道德缺失、良心泯灭,令人遗憾。说声“对不起”,让受伤的心灵得以抚慰,就可以重建亲密关系,变危机为契机,化伤害为友好。
原谅
作为被冒犯者,应当体谅对方的“苦衷”:或许并非故意,或许一时考虑不周。如在拥挤场合被人碰撞或踩脚,并未造成大碍,就无需不依不饶、没完没了。只要对方说声“对不起”,就应视作表示了歉意,承认了过失,自己寻求公正、公道的心理就应该满足了。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宽宏大量,能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
场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妨害、侵犯他人权益的情形在所难免,如失礼、失言、失陪、失约或失手;迟到、早退;未能办好别人托付的事项;打扰别人工作和休息,打断别人的谈话;说错、写错别人的名字;在狭窄通道,需在别人面前勉强通过,甚至没留意挡住了别人的视线和光线等,都需要说声“抱歉”、“对不起”等。
用语
道歉用语因场合、状况不同,而有所区别。有劳别人,常说“劳驾”、“麻烦您了”、“打扰一下”或者现今流行语“不好意思”等。希望别人谅解,应说“都怪我”、“是我伤害了您”、“别往心里去”、“请多包涵”。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比较大,语气就应沉重一些,如:“我真蠢”、“深感歉疚”、“非常惭愧”、“别跟我一般见识”、“请原谅我的无知”等。表示痛改前非:“我发誓,这种蠢事再也不会发生了。”
方式
道歉方式多种多样,直接当面口头道歉是最常见、有效的方式。未能当面道歉,事后打个电话,也能得到谅解。如果误会较深,问题比较严重,有时要登门拜见,求得谅解,古人有负荆请罪的先例。当面难以说出口的歉意,用书信、邮件、手机短信或微博的方式表达,也很流行。当然,请求双方都熟悉的第三者转告歉意,或者择机送上适当的小礼物,委婉向对方表示歉意以取得谅解,也屡见不鲜。
心态
道歉一定要实事求是,即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自己的过错。不能为了委曲求全,而把本不该由自己承担的过错承担下来,对不应道歉的事道歉,这样反而会让有错的一方逃避了责任。道歉时态度要诚恳。例如把人撞倒,应赶快施以援手,把人扶起,关切地询问“摔伤没有”,并真诚道歉。不可过多强调客观,不要狡辩,更不能千方百计追究对方的责任,如说过“对不起”之后,紧接着“但是……”。若对方也有过错,应在讲过自己的过错之后,再征求对方的看法。有时候需要相互认错,彼此道歉。
责任未弄清楚,先道歉,会助长对方得寸进尺心理。道歉同责任承担是连在一起的,比如马路上两车相蹭,道歉一方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事故的责任方。如把道歉变成指责对方,必然会造成更大误解和冲突。
礼、法
道歉毕竟属于礼仪,在日常一些轻微过失中,可以使正义的天平恢复平衡。但也要看到,首先,道歉不能代替一切,如果造成了重大损失,只靠口头或书面道歉,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承担赔偿责任。其次,道歉不是万能的,无法代替法律解决分歧。如果当事双方都有过错,互不相让,分歧严重,有时不得不对簿公堂。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