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阎建钢执导的历史正剧《大祠堂》,近日在新疆卫视热播。这部被导演认为是“被媒体贴错标签”的史诗大剧,充满着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观照小人物于时代变迁中悲壮命运的同时,深层解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文化传承与坚守。
《大祠堂》塑造了祠堂里一个个血肉丰满的男人们,抒写了他们追求家国理想而不懈奋争的命运历程,以及人格的觉醒与完善。他们或成为国家栋梁,为大明疆业殚精竭虑;或成为开明商人,为全族谢氏茶叶兴旺励精图治;或成为族长,为公平正义铁面无私;甚至还有委曲求全者、慷慨赴义者、悲惨流放者。他们追求功名,追求利禄,甚至还会为追求一己私利而耍心眼,动肝火,他们一样有着凡夫俗子的烦恼和经历。但当家有难,族有难,国有难,当正义被践踏,当忠臣被逐杀,他们维护家国的坚定信念和誓死守卫的忠诚胆略便凸显了出来。不管是年少得志、高中状元、终成重臣的致相,放弃功名、专心经商的致成,还是愤然劫狱的庆春,被杀头的吱溜,以及投身反清的修文、修武、修斌等等,《大祠堂》通过对他们命运的展现,无一不揭示出我们民族绵延不息的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
《大祠堂》还书写了祠堂外的女人们的人生故事,写了她们忍受命运、安于命运和挑战命运的种种遭遇和心路历程,写了她们的隐忍、困惑、无奈和最终妥协。这其中有历史逻辑和地域环境所引发的必然,也有着宗祠文化传统道德所形成的约束和禁锢。无论这些徽州女人怎样的担当和忍受,怎样的善良和宽容,依然无法改变伴随在她们命运里的或上吊、或投江、或沉河的不幸。含笑死去的大奶奶、隐忍善良的秀云、敢作敢当的玉芬,祠堂外的这些女人似乎没有祠堂里的那些男人们那么果敢、那么顽强,敢于殊死抗争。她们所能做的也许只有对男人的依赖、对命运的无争和对情感的等待。以往这类电视剧里女性的厄运,在《大祠堂》中依然很是扎眼。虽然这也可以认为是对历史真实和人物性格逻辑等艺术规律的遵循,但作为这样一部有文化追求的历史正剧似乎更应该体谅到当今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心理,体谅到“文以载道”的创作追求和文化情怀。
相较于一些单纯追求收视率、不惜以低俗娱乐取悦观众的戏说历史剧,《大祠堂》的创作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历史人物的客观塑造和文化观照上。在一扇扇打开的带有仪式感的谢氏祠堂面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谢氏家族祖辈、儿女、子孙面对生存环境剧变,所表现出来的“忠孝礼义”、“宽容亲善”的君子品行和高尚人格。虽然故事讲述的都是小人物在大祠堂里外的平淡生活,甚至是无法预期的命运变故,但他们无一不被这座古老的祠堂和这个家族的族规所牵绊,他们深知这是赖以维系宗族生命的根和深埋于每一个族人内心的魂。有了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约束和牵绕,才有了二爷不惜与奸臣搏斗出生入死的凛然正气,才有了三爷、秀才公和而不同却与国同死的悲壮,才有了全族男女为保全义士遗孀和儿子不惜集体赴难的惊心动魄。
显然,《大祠堂》向我们展示着创作者追求家国情怀和弘扬人文精神的赤诚和胆识。但结尾处,秀云对谢氏晚辈的教育理念却有些让人不解,因其与谢氏宗祠历代传承的家国天下、时代担当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某种冲突,尽管这对于43集宏大叙事的电视剧《大祠堂》来说瑕不掩瑜。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